中國經濟低迷,房地產市場跌入谷底,各地方政府發生嚴重經費短缺。(美聯社資料照)
林浥樺/核稿編輯
〔財經頻道/空煙彈〕中國經濟低迷,房地產市場跌入谷底,各地方政府發生嚴重經費短缺,《美國之音》指出,過去1年中媒不斷報導,中國地方政府為維持自身運作,不斷用各種名義搶錢,導致去年中國非稅收入飆升至人民幣4.473兆元(約新台幣20兆元),增幅高達25.4%。
中國財政部1份數據顯示,由於受到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和內需放緩的拖累加大,2024年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只年增1.3%,大大低於2023年6.4%的增幅,而非稅所得的成長幅度大大超過人們的預期。
請繼續往下閱讀...
官方數據顯示,2024年,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總額為人民幣21.97兆元(約新台幣99兆元),其中稅收收入人民幣17.497兆元(約新台幣79兆元)、年減3.4%,但非稅收收入卻出現了飆升,總額為人民幣4.473兆元(約新台幣20兆元),增幅高達25.4%。
去年,中國經濟持續惡化,房價不斷下跌,房地產企業的債務危機也持續發酵,在經濟低迷、債台高築情況下,中國許多地方政府發生嚴重的經費短缺。過去1年,中國各種媒體上一直充斥著地方政府為維持自身運作,設立各種名義「巧取豪奪」到處搶錢。
有的地方政府「倒查30年」逼迫民企「補稅」;有些更以「遠洋捕撈」名義,派出警察跨地區抓捕或扣押企業家,迫使他們付錢;有些地方政府則「以刑化債」,債務方通過警方抓捕債主,迫使他們以付債換取人身自由。《美國之音》披露,地方政府更普遍的做法就是利用手中的權力亂收費,直接提高各種收費標準,為自己撈錢。
文章指出,這些做法雖然幫助地方政府增加了收入,但卻嚴重傷害了企業的信心,結果就是經濟進一步疲軟。
《美國之音》指出,中共高層對此並非一無所知。去年12月,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要求加強執法監管,關注「罰沒收入」異常成長的情況,並承諾採取行動改善營商環境,提振市場信心,但是這種警告顯然沒有任何作用。
文章揭露,導致中國地方政府現金嚴重短缺的核心問題,是長期依賴「土地財政」,也因此在房地產市場衰退和需求疲軟中受到重創, 2024年中國地方政府賣地收入較前1年下降16%,更是突顯房地產業的低迷程度。
《路透社》指出,過去賣地收入一直是地方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,這塊收入的大幅減少已成為拖累整個商業活動的主要因素。
中國官方去年雖稱完成了原定的5%的經濟成長目標,但中國和國外的經濟學家卻持懷疑態度,許多人更是認為,實際數據可能不會高於3%。